当前位置: 首页>翰墨千秋>金享课堂

儒学讲堂

来源: 作者: 2020/11/04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礼运》中“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礼,一定是源出于天,效法于地,参验于鬼神,贯彻于丧礼、祭礼、射礼、乡饮酒礼、冠礼、婚礼、觑礼、聘礼之中,圣人用礼来昭示天下,国家才能步入正轨。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上古礼的产生,是从饮食开始的,随之产生了最原始的祭礼。「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通过祭祀中的种种礼仪,或表示规范君臣的关系,或表示加深父子的感情,或表示和睦兄弟,或表示上下均可得到神惠,或表示夫妇各有自己应处的地位。「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祝的祝辞要表达主人对神的孝敬之意,神的保佑之辞也充溢着对子孙的爱护之心,这就叫大吉大利。这就是礼的大致情况。

「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蘗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故礼也者,义之实也。」礼对于人来说,好比是酿酒要用的曲,君子德厚,酿成的酒也便醇厚,小人德薄,酿成的酒也便寡味。所以圣王牢持礼、义这两件工具,用来治理人情。打比方来讲,人情好比田地,圣王好比田主,圣王用礼来耕耘,用陈说义理当作下种,用讲解教导当作除草,用施行仁爱当作收获,用备乐置酒当作农夫的搞劳。可以这样说,礼是义的制度化。「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故此顺之实也。」先王能够通过制礼而把种种天理人情加以制度化,又通过诚信以达到顺应天理人情的缘故。而太平盛世也不过是顺应天理人情的结果罢了。

《礼记·中庸》中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孔子说:“君子坚持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坚持中庸,是因为有君子之德,因而总是恰如其分;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有小人之心,因而肆无忌惮。”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了!可惜人们很少能够长期做到啊!”孔子说:“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聪明的人做过了头,愚蠢的人却还没有达到;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彰明,我知道原因了:贤者做过了头,不贤者却还没有达到。没有一个人不吃不喝,但能品尝出滋味的却很少。”孔子说:“中庸之道大概是不能实行了吧!”

《礼记》在儒家经典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礼记》在曹魏时期升格为“经”,并在唐代进一步升格为“五经”之一,取代了《仪礼》的地位;《礼记》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并列,被尊为“四书”之一。在儒家“十三经”中,《礼记》一书最集中、最全面、最系统地记述、阐释了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礼记》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先秦至两汉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和家庭结构状况,并且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行为规范进行了详细地解读,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家庭伦理规范,指导着当代伦理道德。 《礼记·儒行》明确提出:“礼之以和为贵。”这种“贵和”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礼记》书中大量记载了包括称谓、辞令、服饰、家教、尊老、丧祭、教化、礼俗等在内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对于读古书,传承中华文明,是难得的文化宝库。书中许多章节,高扬仁爱、正义、爱国、反对不义之政等进步思想,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史上彪炳千古的典范。

中国当代许多大学从《礼记》中,借用一些名言警句作为校训。这些校训影响着大学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影响着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

一、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由罗家伦提出。“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见于宋真宗写的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二、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出自《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古代贤王商汤的座右铭,以一种动态的角度倡导积极进取、不断革新和变化,才能不断进步。

三、中山大学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朴实,即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坚定地执行。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中山大学,亲笔题写了这则校训。

四、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自强不息”是陈嘉庚先生创校时提出的,仍是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厦大私立时期的林文庆校长确立的校训。“止于至善” 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蕴含着生命对于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与践行。

五、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厚徳”出自《易经》;“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树立法治观念,依法治国。“格物”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意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致公”取法于《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出自《管子·形势解》的“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此处“至”与“致”通),意为要大公无私、公平公正,有仁爱亲民、服务公众的社会责任感。

六、北京邮电大学校训:厚德博学 敬业乐群。“厚德”与“博学”分别出自《周易》和《礼记·中庸》。后半部分“敬业乐群”出自《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意为对自己的事业尽职尽责,与朋友相处和乐融洽。

七、华南理工大学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出自《礼记·中庸》。

八、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

九、河南大学的校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十、北京邮电大学校训“厚德 博学 敬业 乐群”,“博学”语出《礼记》:“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即学者应该学无止境,锲而不舍。“敬业”与“乐群”出自《记》:“三年视敬业乐群”,即第三年就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潜心学习、融入群体。

十一、上海外国语大学“格高志远 学贯中外”,“格高志远”出自《礼记·缁衣》中“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十二、江南大学“笃学尚行 止于至善”。

十三、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 求是创新”,“明德”语出《礼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十四、陕西师范大学“厚德 积学 励志 敦行”。

十五、香港大学校训是“明德格物”,“明德格物”语出《礼记.大学》。

礼记中名言警句: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礼记·曲礼上》

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曲礼上》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礼记·坊记》

君子约言,小人先言。——《礼记·坊记》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礼记·中庸》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礼记·聘义》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冠义》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礼记·大学》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大学》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礼记·儒行》

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礼记·儒行》

 

留言咨询